首頁 · 全程服務 · 留美生活 全程服務
留學生親歷:斯坦福教會我的及寫給2018er的一些話
發(fā)布時間:2014-05-23 來源:美國留學
  轉(zhuǎn)自網(wǎng)絡,一位留學生寫的自己的親身體悟,供同學們參考哦。
Cultural Shock:“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chǎn)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休克”本來是指人體重要功能的喪失,如身體失血過多,呼吸循環(huán)功能衰竭等。但是,當一個長期生活于自己母國文化的人突然來到另一種完全相異的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時,其在一段時間內(nèi)常常會出現(xiàn)這種文化休克的現(xiàn)象。每個孩子到美國留學都會經(jīng)歷一段Cultural Shock,下面這個斯坦福高材生也不例外,所以家長朋友們一定得給孩子留出一段適應這種Cultural Shock的時間。
這是來美國的第163天,不敢相信時間的消縱即逝。從一開始的cultural shock 到漸漸步入正軌,覺得這半年時間給我?guī)砗芏?,是時候捋一捋思緒了。
- 關于自我
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
因為在這里的每一個人看似平凡的外表下都有著一顆熾熱的心,一步步向著自己熱愛的事物前進。記得有一天才偶然知道對門的Ryan保持著Indoor ergo 世界紀錄,或許不到幾年就可以看見他在奧運會上的身影,至今都還記得當初他簡簡單單的自我介紹:“我很喜歡劃船,有誰想和我一起嗎?”;斜對門的Matt從初中開始就創(chuàng)作交響樂;室友Yisroel對俄國文學有很高的造詣;Hunger Game的其中之一女主演就住隔壁樓。有一邊打著Bbox一邊讀premed的天文奧林匹克金牌;也有一邊做金融分析一邊幫200萬衛(wèi)星項目寫程序的音樂major。沒有耀眼的標簽和光環(huán),每個人都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事。與其花時間感慨自己身邊的這一群人,不如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事。“Duck Syndrome”經(jīng)常被用來形容這里的學生:表面看起來在水上悠閑得很,而在水里兩個腳掌拼命拍動的比誰都快。在這里,“Stanford”是一份責任,一份你要維護的榮譽;在這里,有太多太多你無法想象的人和事,你不曾遇見過不曾經(jīng)歷過,而你能做的,就是虛心的低下頭,傾聽和學習,讓自己也成為這奇跡的一部分。
-關于Judge/機會
在斯坦福,并沒有人會因為你的年齡或出身來judge你,真正衡量的標準是你是否擁有足夠的熱情和能力。沒有絕對,只有相對。我只是一個大一學生,但我想上研究生的課,沒問題,只要你覺得自己足夠優(yōu)秀,我們歡迎你。我只是一個大一學生,但我希望在實驗室研究,沒問題,只要你show me your passion and skillset,我們歡迎你。沒有你可不可以,只有你能不能夠勝任。在這個被自由之風吹拂的地方,你可以盡最大限度的自由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同樣的,Don't judge others.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個性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一套做事方法和態(tài)度。你并沒有權力去干涉別人怎么選擇他們的生活。哪怕是你覺得一定對的東西,放在別人的身上也不一定是對的。遵循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足矣.
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一個遍地都是機會的地方,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分清楚主次,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你的時間是有限的,機會是無限的,用有限的換無限的,輸定了。
-關于熱愛/興趣/學習
在斯坦福這樣快節(jié)奏的地方,四年一眨眼就過去了。有的東西可以留著以后做,但是大學四年只有一次。一直都記得校長Hennessy 對我說過的話:“ 四年太短了,抓緊時間做自己熱愛的事吧”。來斯坦福的第一學期經(jīng)歷了挺多抉擇,先是很幸運的申請到了全校50個人的year-long residential program SIMILE. 本以為自己會對達爾文手稿,Pliny的自然史,或者是Aquinas的宗教神學思辨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結(jié)果卻在學習完一個學期之后不禁捫心自問:這真的是我喜歡的東西嗎? 當時的躊躇現(xiàn)在歷歷在目,連續(xù)幾篇paper的A和教授贊賞的郵件都告訴我:I AM DAMN GOOD. 但是那又怎么樣呢,難道就因為幾個Letter Grade就潛意識告訴自己這是我感興趣的嗎?可是我又告訴自己,難道就因為humanity不實用我就不去涉獵嗎?況且,要鼓起多大的勇氣和教授說我發(fā)現(xiàn)我并不是很喜歡你的課呢?至今還記得室友的一番話“ Yuyang, you r in Stanford. It's OK to so no. There is no need for you to spend time and money on sth. you dont like." 幾經(jīng)猶豫,最后,我還是遵循了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給教授寫了封很長的郵件解釋了前后原因,或許這并不是我真正喜歡的東西,我希望用我大一更多的時間去explore 我的興趣,于是跳出了program。有人問我,這感覺不太值得呢。我說可能是吧,不過我至少知道了我不想要什么。我覺得或許這才是為何大學教育如此的重要,fencing, archery, product design, acting, film study有太多太多的事物你不曾嘗試過,在一邊學習的時候,你也在一邊告訴自己,我熱愛這個嗎?這個東西值得我奮斗一生嗎?我甚至覺得以找到自己的真正的愛好為大學畢業(yè)的目標,讓22歲的你擁有重新定義自己人生的能力,大學四年,足矣。
不止一個人和我傾訴過這樣的感覺:感覺自己每天都很忙,忙的透不過氣,連和大家一起吃個飯的時間都沒有,結(jié)果回頭看看覺得自己也沒有做什么事情,覺得甚是沮喪。我也有類似這樣的體會,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是非常可怕的。在大學,人不能讓課程牽著你的鼻子走,一定要擠出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我不愿意每天被上課,習題和office hour充斥,我需要自己的生活。多去聽聽keynote和seminar,花時間鼓弄一些自己的愛好,抽出時間加入或創(chuàng)立一個startup,多社交認識新的人。GPA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他的經(jīng)歷和見識。我說:“我希望學校的課程不要成為我生活的中心” 有人會指責我,這不是不好好學習嗎?不,我一直在學習,只是除了上課看書做pset之外,有一些更寶貴的東西,是你在借用這所學校真正的資源來學習一些不是書本上的東西。只要學校有活動、有講座就會去參加,因為去這些活動帶來的價值遠遠大于書本。同時學習是講究效率曲線的,當你已經(jīng)到達曲線的頂端,你投入再多的時間只能換來微少的回報,這個時候,除非這是你真正熱愛的東西,否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習已經(jīng)失去了它的意義。
-關于Major
Major 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些你上過的絕佳的課,認識的有趣的人,你擁有的獨特的經(jīng)歷和技能
寫給2018er的一些話:
無論你是拿到了offer還是現(xiàn)在在焦急的等待,我想告訴你,這個長達半年的后申請季可能是你最近5年里(包括以后大學的日子)最空閑,最有機會做自己想做事情,學自己想學東西的時間了。當人有了大量的時間之后,人就會開始不經(jīng)意的揮霍時間。當你日后回頭來看,就會有多痛心時間就這么消縱即逝。你告訴我,我剛完成了申請,經(jīng)歷完了考試和文書的折磨,換取了勝利的果實,現(xiàn)在不就應該好好放松一下嗎?我告訴你,是的,是應該放松一下,但請你務必要記住,你的挑戰(zhàn)還沒有結(jié)束,相反,才剛剛開始。
6個月的時間,可以做很多事,也可以什么都不做;6個月的時間,可以隨便對付一下學校的AP課,也可以真正學到一些東西。全取決與你自己。
- 上一篇:美國大學的學生會是如何競選的?
- 下一篇: 紐約不只是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