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在hotchkiss讀書,一位上海女生的名校實錄
發(fā)布時間:2016-02-16 來源:美國留學
 如今我們身邊的牛娃是越來越多了,但你能想象一個曾在復旦創(chuàng)新班就讀,后被“小常春藤”之一的美高hotchkiss錄取的姑娘,來到美國后,她對真實的美高生活有怎樣的體會?原本頂著光環(huán)的她,是如何看待前后落差的?不過,孩子若有心挑戰(zhàn)自我,為什么不試著去做?就像作者說的:“趁我還年輕,走最有風險的路,摔了沒關(guān)系,因為年輕筋骨好。”
文/張楚君 編輯/吳妍嬌
下面的這篇文章來自曾就讀于復旦附中創(chuàng)新班,后被頂尖美高hotchkiss錄取的Carina。下面就跟著Carina一起來看看真實的美高生活是怎樣的吧。
問:美高?成績不好才去的? 答:才不是。 問:天天都在玩? 答:才不是。 問:理科很簡單? 答:才不是。 問:老美很友善? 答:才不是。
有明年要申請的朋友跟我吐槽今年中國人申請美國大學的多,好大學是多么難進,國內(nèi)要多逆天才能進前十前二十甚至常春藤,并且表示在美國讀高中多好啊,是不是很容易就能進好大學了。 對于大家的話,我只能苦笑。 首先發(fā)現(xiàn)大家都有一個誤區(qū)就是美高課程難度簡單是個人都得A了。我只能說,這種想法是太幼稚了。 中國孩子大都不知道每一次作業(yè)每一個測試都要算作最終成績的感受。 設想一下,你一次英語默寫,一共默10個,結(jié)果你錯了倆,那你就是80分,80分就是c+,然后你整個學期的gpa可能就毀于一旦了。 美國人隨性,想考試就考試想搞學科主題演講就搞學科主題演講,考試之前沒有復習題沒有劃重點(“我講過的都是重點”),教科書密密麻麻五六百頁??荚囍坝幸惶鞆土暼諞]有課給你復習。對,就一天。 考試的時候所有人去體育館里考,那時的體育館就像萬人坑一樣,各種壓抑。理科,上到ap的微積分和ap的物理(高級別)這種課,考試得5分不難,但是平常得a非常難。 除了學術(shù),體育一直是亞洲人的短板。倒不是所謂的體制問題,而是人家從小開始訓練,我們從小做奧數(shù)題,專業(yè)性顯然就差了很多。 其次就是課外活動。辯論?有一堆國際級的辯論手和你競爭。 數(shù)學? 有十年級就上完線性代數(shù)的天才。英語?開玩笑吧,你能比得過當?shù)氐膶W生? 體育?又是做春秋大夢了。 以前在復旦附中,重點班,班長,雖然不是科創(chuàng)的料但是估計科創(chuàng)競賽可以弄一個社科類的獎項,因為腦子不差做事情也比較認真,靠英語穩(wěn)定在年級前二十應該沒有問題。 拿到港大夏令營的名額,估計高二也可以拿到交流生的名額來美國。估計學生會也會好好干,社團也會有所收獲。按照美國大學申請的標準應該是每一項都齊全了,sat暑假上一個三立,高分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我這個人一直比較作,我不滿足,我要出國,具體為什么我當時覺得我很清楚:這邊教育質(zhì)量更好,視野更大,機會更多。這樣大學申請也會更容易一些。這邊學術(shù)壓力沒有那么大,所以也可以更好的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后來我來到了一所頂尖的私立美國高中Hotchkiss,我發(fā)現(xiàn)其實美國的生活絕對不只是充滿陽光。 首先就是來自于學術(shù)上的壓力。這里的文科,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一開始可以算是逆天地難了。學歷史,第一篇作業(yè)就是c-,不可以重寫。理科,也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簡單,微積分學到泰勒級數(shù)部分每天沒有兩個小時做不完作業(yè)。 社團和學生會中,作為少數(shù)和大部分美國人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不一樣的人群之一,我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和大多數(shù)美國人并不一樣,想要讓別人信服我并且做一個領導者也是很難的。 在這所學校,如何才能做到突出?如何讓別人對我的評價不僅僅是“good”? 昨天看了一些知名大學的相冊,發(fā)現(xiàn)真正從美高錄取的人可能還不如大陸多,甚至可能都不如復旦附中或者上外一所學校錄的多。發(fā)了一個吐槽貼在facebook上, 有學姐說“誒我當初是沒考上xx才過來讀的高中,我要是你,咳". 于是我問爸爸我是不是作死。我現(xiàn)在的學校和復旦附中都是好學校,但是完全強在不同的地方。我以前一直以為我會更適合前者,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亞洲人,自主學習能力其實不強,不刷題的話成績其實就那樣了。 我懷念一種在人群中也可以閃閃發(fā)光的感覺??墒窃谶@里,每個人都有不同顏色的光,他們的光太強蓋過了我,而且讓我更加迷失。 于是我就一直抑郁著,懷疑自己是不是就是作死才會放棄一個穩(wěn)扎穩(wěn)打進好大學的道路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和美國最精英+有錢的孩子競爭,一年四十萬打底花父母的錢象不要命一樣。 而后悔和內(nèi)疚是世界上最負面的感情。 我開始回想我失去了什么。 同學的支持和贊許。刷競賽的機會。陪伴父母的時間。愛情。只有在班級里才能體會到的快樂。去港大的機會等等等等……我可以列半頁。 我貌似舍棄了一條最穩(wěn)妥的道路。因為這邊所需要的人和中國所培養(yǎng)的方向不一樣,所以我的成就甚至很多我之前的努力都不能直接換成成果。來美國之后就像是千萬富翁瞬間破產(chǎn)一切重新開始。 我得到了什么?貌似就兩個字:歷練。 從16歲開始獨立生活意味著什么? 平衡社交和學術(shù)和生活意味著什么? 白手起家意味著什么? 父母在地球另一端意味著什么? 沒有象國內(nèi)一樣任何的“保送“”推薦生“沒有任何完全安全的道路意味著什么? 先自學再上課意味著什么? 用第二語言去和別人的第一語言拼意味著什么? 沒有g(shù)pa排名讓你知道你自己的位置意味著什么? 迷失意味著什么? 然后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我原來的光環(huán)都是假的,成績好不是學習能力特別好而是因為我可以上課外班請家教,在科創(chuàng)班不是因為我有科研精神而是因為我想去蹭一個獎。鋼琴沒有彈的那么好,辯論沒有水平那么高,只是我不知道世界上和我一樣大年齡的人原來可以達到那種水平。 所以我必須坦誠面對自己我不是天才。什么都好,只是一種假象。而我現(xiàn)在處于的自我剖析的階段,早晚有一天要到來。逃得了高中逃不了大學。而這個跟頭,按照某大神的話說,栽的越早越好。 但我也深知我不是個蠢才。我會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標。 其實我的語言水平并不足以讓我進hotchkiss,可是去年偏偏在最后一刻收到了這份驚喜的錄取通知書。我只能說這是天意。 “姑娘,你這不是作么。” “姑娘,你說你在復旦附中,最后上復旦,多好。來美國的話,起碼也是很好的大學,說不定在復旦附中你能有更多機會,申請地還要好”。